”問世間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許。

天南地北雙飛客,老翅幾回寒暑。
歡樂趣,離別苦,就中更有癡兒女。
君應有語,渺萬裏層雲,千山暮雪,只影向誰去。
渺萬裏層雲,千山暮雪,只影向誰去?”
這是書中反面人物赤練仙子李莫愁的首本名曲,她初出場時要唱,臨死時也要當作絕命詞來再唱一次。
原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(1190-1257)的《摸魚兒》:

  乙丑歲,赴試并州,道逢捕雁者云:「今旦獲一雁,殺之矣。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,竟自投於地而死。」予因買得之,葬之汾水之上,累石為識,號曰雁丘。時同行者多為賦詩,予亦有《雁丘詞》,舊所作無宮商,今改定之。

  恨人間,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許。天南地北雙飛客,老翅幾回寒暑。歡樂趣,離別苦,是中更有癡兒女。君應有語,渺萬里層雲,千山暮景,隻影為誰去。
橫汾路,寂寞當年蕭鼓,荒煙依舊平楚。招魂楚些何嗟及,山鬼自啼風雨。天也妒,未信與,鶯兒燕子俱黃土。千秋萬古,為留待騷人,狂歌痛飲,來訪雁丘處。

 

失偶不再配

  乙丑歲是金章宗泰和五年(1205),即宋寧宗開禧元年,此時郭靖虛齡六歲,與母親在漠北相依為命,江南七怪還未找到他母子。

  這一隻殉情孤雁甚有靈性,俗云:「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臨頭各自飛。」這一對雁的深情,遠勝於人,於是便有元好問修墓立傳之事。《神鵰俠侶》中雌鵰撞在山石上自殺殉情的一節(第三十八回〈生死茫茫〉),也有可能受到這《雁丘詞》的影響。

  《本草綱目》說雁有四德:「寒則自北而南,止於衡陽,熱則自南而北,歸於雁門,其信也;飛則有序而尊鳴後和,其禮也;失偶不再配,其節也;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,晝則銜蘆以避繒繳,其智也。」

  少年人為愛殉情實在不智,若是恩愛夫妻而能白頭到老的話,死時最好一起無疾而終,實是一大完滿幸福之事,那就不必殉情了。

  問題卻是人家一者根本不曾愛過你,二者又無山盟海誓,你又憑甚麼殉情?李莫愁勉勉強強的算是「失偶不再配」,但是遷怒不相干的旁人,一切倒行逆施都沒有完全基礎可言,真是有負這首《雁丘詞》了。

  李莫愁在書中所唱的版本與原詞有三處差異,頗為有趣。

  「恨人間」的語氣十分堅定,對「情」有深刻的怨懟之意、憤慨之情,嫌其未夠蘊藉。「問世間」的詞意則對「情」顯得很是無奈與迷惘,更有含蓄之美。雖說是問,其實心中亦早有答案!既生死相許,聚而歡,別則苦,最願老去仍雙飛,只可惜一番癡情無著處,最終落得個形單影隻。

  「是中」與「就中」同義,但後者比較切合當代人常用語。
「千山暮雪」比「千山暮景」多了一點孤寒之意,去襯托下句「隻影」的淒冷。「暮景」究是甚麼樣的景?沒有明言。「暮雪」的意象就變得更為豐富。至於詞的下半因不合李莫愁的思緒情懷,所以沒有用上。

  情是何物?

  如李莫愁這般得不到真正愛情的癡人故然要問,甚至楊過與小龍女兩情相悅,矢誓不渝,仍是要問:

  楊過低聲吟道:「問世間,情是何物?」頓了一頓,道:「沒多久之前,武氏兄弟為了郭姑娘要死要活,可是一轉眼間,兩人便移情別向。有的人一生一世只鍾情於一人,但似公孫止、裘千尺這般,卻難說得很了。唉,問世間,情是何物?這一句話也真該問。」小龍女低頭沉思,默默無言。

《神鵰俠侶》第三十二回〈情是何物〉

  楊過平素到處留情,最終情歸龍兒,其實背後就是一個信字,信守對小龍女的承諾,一生只愛小龍女一人。

  楊過對感情的守信從何而來?

  就是當年在桃花島聽郭伯母講尾生寧死不失信的故事。過兒受惠於郭伯伯的身教,人盡皆知。至於深受郭伯母言教的影響,就每每為讀者忽略。雖說身教重於言教,但只是主從之別,不可因而忽視了郭伯母對過兒教導之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y3u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